您当前所在位置: > 电竞 > 昔日回顾

1955年,郭沫若发掘明十三陵,为中国考古界带来了一场灾难_定陵

时间:2020-08-11 09:27:23  来源:  作者:网络转载

原标题:1955年,郭沫若发掘明十三陵,为中国考古界带来了一场灾难

1955年,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明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也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位列明十三陵之首。

不仅营建时间最早,而且建筑规模也是最大,再加上朱棣在明朝的历史地位仅次于朱元璋。所以,发掘明长陵对于研究明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也是吴晗致力于发掘明长陵的主要动机,毕竟他是当时中国最为资深的明史专家,一生都在研究明朝历史。不得不说,吴晗先生这个动机一开始就不怎么纯,说得好听点叫“还原历史真相”,说得难听点就是“以学术的名义窥私”。

不过,挖掘帝王陵墓兹事体大,尤其是明长陵这种规模巨大的帝王陵寝,放到国外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功臣,更不要说当时各方面技术条件都不成熟的中国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就表示坚决反对,多次找到吴晗教授收回提议。

然而,允许挖掘的批复还是很快就下来了。因为这份报告后面的落款处,写的不仅仅是吴晗一个人的名字。还有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张苏等等多位文化界大佬。尤其是郭沫若,乃是当时文化界第一人,在他的支持下,关于明长陵的发掘项目终于立项。

但是,当时的中国考古学界,对于明长陵这种规模的帝王陵墓,根本没有发掘经验,再加上技术条件的限制。大家围着朱棣的坟墓勘探调查了几个月,结果连个墓道门都找不到,更谈不上进入陵墓内部了。

由于明长陵发掘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委员会绝对先找个规模小一点的陵墓练练手。其首先选定的是明献陵,那是朱棣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可是,折腾了半个月,依然是连门都没找到。

大家无奈之下,又把目光放回明长陵身上。1956年春,在经过了数月的史料研究之后,由发掘工作队队长赵其昌率队,再探万寿山,一方面寻找长陵入口,一方面看能否找到其他合适的陵墓练手。然而,赵其昌他们在长陵依旧毫无所获。

不过,赵其昌却在定陵勘探时发现了定陵地下玄宫的入口。由于之前的发掘工作一直没有进展,考古委员会顶着不小的压力。如今撞见了定陵,自然不会放过。而且定陵本就是发掘委员会拟定的试掘陵墓之一,虽然定陵的规模和价值远不如明长陵甚至于献陵,但是好歹是明十三陵之一,再加上万历这个奇葩皇帝,无疑是练手的上佳之选。此时既然已经有了突破,那就索性拿定陵下手。

于是乎,定陵就这样被误打误撞的开了光。

定陵地宫的开启,在当时的考古界引发了轩然大波,毕竟是帝王陵墓,对于任何一个考古工作者来讲,都是最具诱惑力的存在。据统计,明定陵出土的珍贵文物超过三千件,除了大量的陪葬物品以外,还包括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的遗体骨架,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然而,收获的背后,是更加惨痛的损失。文物在墓室中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的环境,它的裂变速度较为甚至可以说极为缓慢。但是,一旦出土,脱离了墓室中稳定的环境,空气中的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会加速文物的劣变,尤以有机质文物为最,有些甚至刚一接触到空气就立刻灰化,十几秒的时间就什么都不剩了。

由于当时考古队缺乏经验,同时技术条件有限,没能在文物出土后第一时间给予保护,导致大量的文物被氧化侵蚀。丝绸服饰破了洞,字画书籍发了霉,就连万历皇帝棺椁中的陪葬木偶,也很快发黑变形。

当时主管发掘工作的夏鼐教授,看到这一幕都急得快哭出来了。作为一个考古人,没有什么比看着手里的文物令人损坏更令人痛心的了。但是,没办法,当时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半吊子,一点都不专业,没有相关的业务知识。

就算是在被嘱咐要注意文物的保护之后,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当时沈从文先生也在场,他是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他发现工作人员对于服饰制品的装裱和观察都是一知半解,生气的说道:

“囊括了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如此轻率地对待,还做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

总之,不专业导致了定陵文物的灾难,大量的文物遭到损坏。定陵事件,由此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界最为惨痛的教训,更是最大的耻辱。

当然,定陵发掘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文物的损坏,更是开启了一股发掘皇陵的不正之风。当时全国各地的都在申请效仿郭沫若他们,挖掘本地的帝王陵墓,唐朝的、汉朝的、宋朝的都有。

甚至于,一些根本没有考古专家的外行,也跑来叫嚣着试试。他们想挖乾陵来找《兰亭序》,要挖秦陵来证实《史记》。

要知道,挖掘定陵可是集结了当时中国最为权威的考古专家以及最为专业的发掘团队,最终都是这么一个结果。那些地方部门甚至外行,如果参与进来,那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界的一场灾难。

于是乎,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被紧急叫停,相关的研究也被限制在对于定陵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中来。

同时,基于定陵事件的惨痛教训,国家对于帝王陵墓的发掘开始采取谨慎态度,多次强调暂不开启帝陵发掘工作。1987年,国家出台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相关规定,使其成为了考古界的铁律,至今依然如此。

大家一直心心念念的秦始皇陵,之所以至今没人敢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项规定。

当然了,归根结底,其本质原因就是因为技术所限,大家担心挖了以后,损坏文物。不过大家要注意,不主动发掘的意思在陵墓安全的情况下,保持其现状。如果陵墓受到威胁,比如盗墓、地质灾害、工程建设破坏等等,有关部门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是会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游戏网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下载

玩家评论

《高二适评传》出版,重新发现“书坛陈寅恪”_郭沫若

原标题:《高二适评传》出版,重新发现“书坛陈寅恪” 1965年的一个夏日,南京。高二适奋笔疾书。窗外的蚊虫低飞乱撞,好像有什么蠢蠢欲动。 “兰亭论辨”正详情>>

阅读: 5
日期: 2019-12-24
他力主挖掘武则天秦始皇陵墓被拒绝,死后骨灰撒在山上,不留坟头_郭沫若

原标题:他力主挖掘武则天秦始皇陵墓被拒绝,死后骨灰撒在山上,不留坟头 1892年出生在四川乐山沙湾镇的郭沫若,官至文联主席、政协副主席。上世纪50年代,在详情>>

阅读: 7
日期: 2019-11-16
容庚诞辰125周年|他与郭沫若的交往与隔阂_日记

原标题:容庚诞辰125周年 | 他与郭沫若的交往与隔阂 容庚与郭沫若的交往,是一段学术传奇,带有浓郁的时代痕迹及个性色彩。1929年8月27日,郭沫若给容庚发出详情>>

阅读: 13
日期: 2019-10-28
郭沫若说古人把铁称作“恶金”不愿意用来制作武器,真的吗?

原标题:郭沫若说古人把铁称作“恶金”不愿意用来制作武器,真的吗? 下面这张剧照可以说是相当暴露年龄。当年那部《封神榜》的影响之大,现在的90后00详情>>

阅读: 18
日期: 2019-09-05
蒋介石请郭沫若出任厅长,郭沫若不愿去,周总理怒道:必须去

原标题:蒋介石请郭沫若出任厅长,郭沫若不愿去,周总理怒道:必须去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抗日大计,1938年2详情>>

阅读: 10
日期: 2019-09-05
郭沫若挖掘定陵之谜

原标题:郭沫若挖掘定陵之谜 作者 木土 定陵是明朝皇帝万历的陵墓,万历墓的挖掘是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剧,万历皇帝真的是一个大悲剧,因为郭沫若等一众详情>>

阅读: 12
日期: 2019-09-05
《夜雨》郭沫若现代诗

小编为您搜罗的答案:夜是为何所惊醒敞开的窗传来淅沥打断沉沉的睡意虫儿也不在低鸣品尝了谁的气息散满整个视线的雨天与地拉开的丝线它是否完结了一个夏季也连接一个季节与与另一个季节打乱了早已经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8-09-12
【逆水寒】《女神》(郭沫若)全文

小编为您搜罗的答案:湘累女须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离骚》序幕:洞庭湖。早秋,黄详情>>

阅读: 32
日期: 2018-08-27
【逆水寒】《女神》全文(郭沫若)

小编为您搜罗的答案:湘累女须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离骚》序幕:洞庭湖。早秋,黄详情>>

阅读: 10
日期: 2018-08-24
郭沫若诗歌《诅咒》

小编为您搜罗的答案: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详情>>

阅读: 6
日期: 2018-08-23
郭沫若的《炉中媒》爱国情感是什么

小编为您搜罗的答案:“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正是“炉中煤”的喻义所在。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曾长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爱国感情详情>>

阅读: 7
日期: 2018-08-21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